我國現行的集中供熱收費是按全市統一價格(有的城市有多種價格),即按每戶的住房建筑面積收取固定費用。這種收費模式的弊病有:
1.能源浪費
1.1用戶沒有節約意識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照明用電按面積收費,多少人會白天關燈呢?目前的現狀是無論房間內是否有人,暖氣都是常開的;如果房間內實在太熱,有人會開窗降低室內的溫度。沒有人會在夏天開空調時因為太冷而開窗取暖(按面積交納空調費的辦公大樓和公寓也有人這樣做)。
1.2有節能意識的人也無法節能
由于現有大部分住宅沒有可調節溫度的裝置(手動或溫控閥),有節能意識的人也無法調節溫度。
2不合理的收費制度
這種收費模式下,用戶購買的是溫度。不管用戶的房屋結構保溫性能好與壞,供熱企業承擔的責任是向住戶提供16℃的室溫。盡管國家要求開發商建設節能型住宅,但如果不取消這種不合理的收費制度,在大家還買“溫度”的情況下,用戶多付錢去購買節能型住宅也得不到經濟上的實惠。
如何才能避免現有收費模式的缺點,更合理的制訂新的按使用量收取費用的方法呢?電、水與煤氣通過傳輸管線或電纜由水廠、煤氣和發電廠輸送到各家各戶,每家每戶安裝儀表直接測量每個用戶的消耗量,這種測量本身是一種直接計量的方式。分戶熱計量由于本文上面講到的熱能特點,建筑物內部熱損失、鄰居之間的熱傳導等原因不適合采用如電、水與煤氣一樣的直接計量的方式。國外的集中供熱分戶熱計量基本都采用了“分攤”的方法,幾乎沒有采用分戶的直接測量。
日常生活中與住房有關的費用許多是由住戶分攤的,例如高層樓房的電梯費用,無論你住在二層或是更高,無論你家庭成員多少,無論你乘電梯的次數多少,都要求根據住房面積交納費用。小區物業費也是如此,這種收費制度不盡合理。能否根據使用情況更合理地收取費用呢?當然可以,但是計量成本會非常高,因此在考慮更合理地分攤費用時降低計量成本是重要的因素。
在制訂按使用量收取熱費的方案時要考慮內容有:
無論是小區獨立供熱,還是熱源廠供熱,在供暖季節供熱方都要有運營成本,而部分成本與用戶是否使用熱量(關閉手動或溫控閥)無關。即使你不用熱,但是鄰居房間的熱量會傳導到你的居室,因此在按計量收費時還是要按居住面積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就是業內人士稱之的容量費用或固定費用,為下面說明簡單,這部分費用文中稱之a費用。一般地講這部分費用按全部熱費的30%~50%收取。
建筑物公共部分的熱耗(走廊、門廳、地下室等),這部分的熱耗應該由樓內的所有住戶分攤。這部分費用稱之b費用。
另外一部分費用就是根據每戶的使用量收取的費用,這部分費用稱之c費用。
假設樓內有5個住戶(1,2,3,4,5號用戶),每個用戶的熱費應由a,b,c項費用構成,用如下方式表達每個住戶的費用構成:分別用a1,b1,c1,a2,b2,c2……表示。
a費用的確認比較簡單,可以按現行面積熱價作為基準,也可以按確定的建筑物標準熱耗乘以每個城市制訂的標準熱價確定。
每個建筑物熱力道入口處熱能表的讀數乘以熱價(變動部分熱價)是b加c項費用,這塊熱能表的產權應屬于供熱單位。b加c項費用是樓內所有住戶應承擔的變動費用。
b費用與c費用是關聯性費用,在國外通常的做法有兩種辦法確認。
2.1每戶安裝熱能表的情況下b費用與c費用的確認
n號住戶的變動部分熱費bn+cn=rn×(b+c)/(r1+r2+r3+r4+r5)
其中:rn表示n號住戶熱表讀數,n=1,2,3,4,5.
每戶安裝熱能表僅僅適用于共用立管的分戶獨立系統(就是常講的按戶分環),我國2000年前建設的住宅絕大部分不屬于這種系統。每戶安裝熱能表進行b費用與c費用分攤的方式計量成本比較高。
熱費分攤工作應該由物業公司或是專業的計量服務公司完成,每個用戶的熱消耗量要記錄在案,因為熱能表可能會出問題,而熱能表數據與每個用戶多達千元的熱費緊密聯系。物業公司或是專業的計量服務公司要派出經過專門培訓的人讀取數據及其數據管理。當熱能表出問題時,根據具體情況及由事先做出的規定(法規),按此用戶的歷史數據并參照同類房型的鄰居數據由物業公司或是專業計量服務公司估算,對此用戶進行熱費分攤。這項服務一般是收費的,含在物業費中或單獨支付給物業公司或專業的計量服務公司。
由此可見,每戶安裝熱能表并不是像電、水、煤氣表一樣直接計量。熱能表與熱分配表一樣也是熱費分攤工具,但是這種工具的計量成本太高。以市場平均價格1000元及使用壽命5年計算,年平均設備成本為200元,服務成本尚未被考慮。以天津為例,目前熱費是15.40元/㎡,假設新建住宅平均面積為120㎡,計量成本占應交熱費的10%以上。
在德國,用熱能表進行熱費分攤工作也是由專業的計量服務公司進行,應用范圍只占不到全部熱計量用戶的10%.
2.2每戶安裝熱分配表的情況下b費用與c費用的確認
首先談一下熱分配表,熱分配表的英文名稱heatcostallocator,英文原意是熱費分配器。與熱能表不同,熱能表可以測量出熱能消耗量,屬于測量儀表。熱分配表是熱費分攤裝置,不屬于測量儀表。舉一個形象化的例子說明兩者的區別,5個人按一定比例關系分配一桶水,假設這桶水是12kg,5個人按1:2:2:3:4的比例關系分配。你可以用一個量杯,精確度很高,量出1kg,2kg,2kg,3kg,4kg分給5個人。你也可以用一個不知道容積的小杯按每次1:2:2:3:4杯分給5個人直到分完這桶水,這樣的誤差不會比用量杯分配差到哪里去。
熱分配表是如何工作起到“小杯”作用的呢?熱量主要是依靠暖氣片(散熱器)將熱能傳導到室內。如果知道上面5個住戶每戶每組暖氣片占整個樓熱消耗量的比例關系,就可以確認第n戶的bn+cn費用。
將熱分配表安裝在每組暖氣片上,暖氣片表面溫度越高室內消耗的熱能越多。室內的溫度與暖氣表面溫度相同時,說明室內不需要暖氣片提供熱能。熱分配表有電子式和蒸發式兩種。按蒸發原理設計的熱分配表由一個石英玻璃管、刻度尺、導熱板及外殼構成,石英玻璃管內裝有蒸發液體。
熱量從暖氣片的安裝點,通過由傳熱效果很好的鋁合金制成的導熱板傳導到蒸發液體,蒸發液體管內部的液體蒸發量取決于溫度的高低和時間長短。電子式熱分配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一個感應器來測量安裝點的溫度。電子元件固定室溫假定為20℃,測量暖氣片表面的實際溫度和20℃之間的差額,由此得出的值,也就是所謂的過熱溫度,再計量累計時間,得出衡量熱量消耗的尺度。無論是電子式還是蒸發式的熱分配表只是測定出散熱器的連續溫度(溫差)與時間的累計,并不能確認每戶每組暖氣片占整個樓熱消耗量的比例關系的數值,因為暖氣片的大小、形狀等因素沒有被考慮。兩個暖氣片x和y大小、形狀不同,即使熱分配表讀數都是30,但是x的30不等于y的30.每一種暖氣片都有一個與熱分配表之間熱傳遞的數值,稱為k值,不同種類的暖氣片的k值是不同的。假設x暖氣片的k值是1.5,y暖氣片的k值是1.8,那么y暖氣片熱分配表讀數30相當于x暖氣片熱分配表36讀數(1.8/1.5=1.2;1.2×30=36)。
因此,熱分配表的讀數經過k值修正,就可以作為確認每戶每組暖氣片占整個樓熱消耗量的比例關系的數值了。假設n號住戶中所有散熱器安裝的熱分配表讀數經k值修正后的總和是kn,每戶每組暖氣片安裝熱分配表的情況下b費用與c費用的確認:
這里應說明一點,k值是無法計算出來的,它是通過專門的實驗室對這種暖氣片根據iso3149和din3704標準測試出來的。計量服務公司將這個數據保存在它的散熱器數據庫中。在歐洲規模大的計量服務公司的散熱器數據庫中有多達幾萬種不同的散熱器數據;并在有新的散熱器出現時不斷完善其數據庫。無論是蒸發式還是電子式的熱分配表都要進行k值修正后才能用熱分配表的讀數進行熱費的分攤。也就是說要對計量范圍內的每組散熱器及對應的熱分配表一一記錄,每個熱分配表的讀數要進行數據處理。這項工作只能由專門從事熱計量的計量服務公司完成。在歐洲,90%的集中供熱費用分攤是通過熱分配表進行的。
采用每戶安裝熱分配表確認b費用與c費用的優點:
1)無需對現有系統進行改造,可適用于我國現有的熱水采暖系統(地板采暖系統除外)。
2)技術成熟,在歐洲有幾十年的應用歷史。
3)費用分攤方法靈活,可按用戶的要求對位置不利的房間進行費用分攤補償。
4)熱分配表穩定不易損壞。
5)最重要一點,熱分配表計量成本與熱量表比較低得多。
2.3用其它方法對b費用與c費用的確認
1)每戶在供熱管路上安裝熱水表,其應用條件與每戶安裝熱能表的情況相近。由于熱水表僅僅測量了熱水的流量,沒有考慮到溫度,因此,此方法準確性差,很少應用。
2)按每戶面積對b費用與c費用確認。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用戶的熱消耗量沒辦法與支付結合,用戶缺乏行為節能的積極性。有專家建議在我國熱改初期采用此辦法。
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實施集中供熱分戶熱計量應該是投入成本加計量成本低于集中供熱分戶熱計量后的能量節約。